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风采 > 老师风采

yh86银河国际黑龙江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邓军教授去世

发布时间:2024-05-08 04:30:36 来源: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 作者: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点击数:33

  记者从黑龙江大学获悉,1月14日8时,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俄语教育家、翻译家,普希金奖、普京奖获得者邓军教授,因病在北京不幸辞世,享年74岁。

  邓军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在黑龙江大学的讲台上辛勤工作三十余载,其间,她负责的课程“俄语实践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她负责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曾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力量。

  邓军多年致力于俄语教学工作,积极投身于中俄两国的文化、教育、人文科学的交流与沟通,2009年获得“普京奖”,2011年获得象征国际俄语教学推广领域最高荣誉的“普希金奖章”,为促进中俄两国交流、巩固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

  1984年,邓军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临近毕业期间,有许多单位想用优厚的待遇聘请她,都被她婉言谢绝。硕士毕业后,邓军还是回到了这片充满爱的黑土地,在黑龙江大学继续任教。

  任教期间,邓军一心扑在俄语教学的工作上,先后讲授俄语实践、听力、阅读、写作、俄语篇章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等10余门本、硕、博各层次的专业课程,编写、审定教材20余部,送走了20多届毕业班2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及300余名研究生,30多年来授课总计10万余学时。

  为了始终和学生保持零距离,邓军会在第一节课就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在课前设计好互动环节,她说,“其实我在家里做家务的时候,脑子都在想上课要讲的话题。”有了邓军对课堂每一分钟的精细把握,不用枯燥地说教和刻意地灌输,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新知识。

  同学感叹,“邓老师的课润物无声却回味无穷!”邓军对研究生的教育十分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方法、研究方向、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学生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帮助。

  一名邓军带过的研究生曾回忆说:“邓老师在我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修稿、定稿的过程中耐心指导,常常为我修改论文至深夜,修改时甚至细致到每个标点都要反复斟酌。每每看到邓老师事无巨细红颜色的批注,我深深地感到了榜样的力量。”邓军在教学与治学方面的不懈开拓和严谨笃学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敬佩与赞誉,更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2014年9月,邓军牵头负责的《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培养高水平俄语人才的改革与成效》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

  从青丝到白发,邓军始终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说,是校园的圣洁、学子的纯净,让她从未因岁月匆匆而惶恐,反而愈发踏实,懂得了奉献的美好与可贵。

  30多年的教学生涯,学生们对邓军的称呼,从“邓姐姐”变成了“邓妈妈”,懵懂的一年级学生们,动情时也会娇嗔地叫她“邓奶奶”。学生对邓军的称呼变了又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家人般的温暖与亲情。

  88级俄语班的同学聚会时,最津津乐道的情景是当年去老师家蹭饭。“只要经过那幢楼,我的眼睛总是好像卫星定位一样,一下子就能看到邓老师的窗口,她家的灯光似乎都格外温暖明亮……当然了,老师家的饭菜也格外好吃。”“一到假日,我们就到邓老师家打牙祭,常常人才走到一楼,就能听见她开门的声音和爽朗的笑声。”在邓军心里,无数点滴瞬间都可以纪念一生,从不求学生的任何回报。

  2007年的母亲节,学生把她“骗”到饭店,要给他们的“邓妈妈”过一个母亲节。当所有学生同时起立,齐声喊“祝邓妈妈母亲节快乐!”的时候,毫无思想准备的邓军被深深地感动了,但在吃饭的间隙她还是去偷偷地结了账。她感慨地说,“学生的条件都不太好,如果让我参加这些活动,我的要求就是我来结账。”邓军对学生的爱细致到一点一滴,却又像涓涓细流不停地滋润着每一个学生。

  为了支持学生们开展文艺活动,邓军亲自去挑选布料,把自己家的缝纫机搬到办公室,连续几天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学生赶制演出服,为学生演出俄罗斯舞蹈创造条件。

  即使是学生毕业了,她仍然记挂在心上,曾经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女学生出嫁因为身材特殊买不到合适礼服,邓军亲自挑选衣料,踩着缝纫机,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一套结婚礼服。在婚礼上,女生骄傲地说,“这是妈妈为我做的”。

  不抱怨,懂知足,踏踏实实做事,是邓军对自己的要求,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几乎是邓军最艰难的时刻。邓军在完成博士学业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大四的两个平行班每周二三十节课程的教学,再加上当时担任俄语系的工会主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此时她的身体状况也是最差的时候,严重的骨关节病令她几乎无法下楼。但邓军没有被困难压垮,她仍然强忍着病痛,扶着楼梯和围墙一步一步地挪到单位去工作。

  1997年至2003年,在担任黑大俄语系主任和俄语学院院长期间,为了使俄语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两不误,邓军天天都工作到深夜,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连续几年的高强度工作使她的血压一度高达220mmHg,为了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血管破裂,连常规的点滴都不能进行,医生警告她“不能再这么拼命了。”2003年4月,由于健康原因,邓军不得不辞去了所有的行政职务,把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名普通老师,坚守在钟爱一生的三尺讲台上,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生上课。在一次精读课上,她突感不适,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旧咬着牙坚持着上完两节课。

  2011年,原俄语学院院长调离,学院各项工作亟需有人带头。已花甲之年的邓军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再次担任俄语学院院长的职务。当年的老搭档听说她再任院长,跑到她家里,第一句话就是劈头盖脸地追问:“你这样的身体状况,你是不要命了么?”邓军的回答让老搭档默然,继而热泪盈眶,“命可以不要,但俄语学院事业不能不要。”正是邓军的担当,为俄语学院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保证。邓军与黑大的情缘,是时光堆积出的温暖和感动;邓军与俄语的故事,延绵着一辈子的奉献与追求。2014年5月,邓军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成为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唯一入选者。国家给了50万元的支持经费,但是,邓军一分钱也没有使用,她直接打电话给教务处,要把这笔钱用于俄语学院的教学建设。

  作为一名俄语教学工作者,邓军视俄语普及工作为己任,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参与俄语普及和中俄友好、对俄经贸洽谈等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影视界缺少国外影视资料,邓军在假期就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帮助他们同声传译故事片,一天要录制4、5个片子,这些作品成为了当时国内导演、编辑学习电影制片的珍贵资料。1988年初,邓军开始在东北三省进行俄语广播讲座,她把4个月大的儿子抱给邻居照看,大冬天一路小跑地赶到电台直播间,呢子大衣里的衬衣常常被汗水浸透。

  几年间,她回复了上千封听众来信,还多次远赴沈阳、大连与听众见面。1990年,邓军作为翻译陪同黑龙江省教育代表团访问苏联,在4天里跑了13所高校,结束时嗓子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当中俄经贸谈判陷入僵局时,邓军主动和两边讲道理,为双方搭起沟通的桥梁。“翻译不是简单坐在那里像机器一样,是要为了促成贸易的成功做工作的。”在邓军的帮助下谈成了很多项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不要提成的翻译”。

  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军还曾连续三届担任中俄大学校长论坛的首席翻译,并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对外新闻专题节目中承担翻译任务。2009年,邓军作为中国普及俄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接受了中俄两国总理颁发的普京奖。回忆当时的情景,邓军如数家珍——“握手时,普京说‘感谢你为俄语教育所作的贡献’”。2011年5月,在第十二届世界俄语大会上,为表彰邓军在研究、推广俄语和俄罗斯文化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主席维尔比茨卡娅为她颁发了“普希金”奖章,该奖章由俄罗斯文化部设立,是国际俄语研究推广领域的最高荣誉。

  风雨砥砺,山水歌行。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是邓军一生中最绚烂的辉煌。退休后的邓军想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写下来,她说她要把时代变迁的印记写下来,要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身边人的情谊写下来。

  由于饱含着心酸与苦楚,邓军一只手握着笔,另一只手拿着纸巾,在泪水中完成了写作。历时四年时间,邓军做了肾脏、肺部、脑部三次手术,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

  2021年元月《百年风霜——一个亚欧家庭的中国往事》终于完成。这本书讲述了跨越百年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有薇拉和扎尔克在西伯利亚雪地里的步履维艰,有伊拉和邓建桥围坐火炉旁喝茶的其乐融融,有邓军和邓晓玲讲台上挥洒汗水的诲人不倦……


yh86银河国际

电话:023-65023287,023-65023226,023-65022031   E-Mail:cqustxkb@163.com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厚德楼H111   邮编:401331  

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中国)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