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yh86银河国际《写作》新刊︱李建中、王文:人·真·能:数智时代通

发布时间:2024-09-20 07:00:10来源: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 作者: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点击数:24

  人类社会进入数智时代,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理念和实践需要与社会和技术同步迭代。数智时代的通识教育,以“人”为第一关键词,塑造博雅、整全之人,人才培养既是起点也是目标。数智时代,推进“真”的通识教育,须走出将“通识”等同于“通俗”、将“通识”与“专业”对立以及“伪通识教育”等误区,培养学生枇判性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智理念及技术,能够同时为教师和学生赋“能”,有助于通识教育的去伪存真,完成大学教育提升人的智能和德性的使命。

  2022 年11 月30 日,OpenAI 公司发布了由GPT-3.5 系列大模型微调而成的全新对话式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不到一年的时间,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在诸如代码生成、图文、视频内容创作、辅助医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中都有相当成功的表现。2023年9月,升级后的ChatGPT-4V除了原有的生成式对话、语意理解、代码生成等等,又新增了画图、读图、语音对话多模态内容理解和生成能力。ChatGPT4.0 等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因为其易用性、通用性和对人类自然语言的较准确的理解,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逼近它的“IPhone时刻”。

  从目前的技术逻辑和应用实践看,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数智技术变革无疑会整体性地颠覆和重构以往的学习、生产、工作模式。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大数据和统计学,凡是可以被转化为计算和数据问题的人类事务,在理论上都可以被自动化、智能化。随着算力、算法和数据等计算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继续迅速迭代进化是一个不可逆的总体趋势。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一次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科技迭代浪潮中,曾经被认为是脑力劳动的工作如初、中级的编程、写作、设计、常规研发等,成为最容易被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

  回顾科技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会让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连带发生剧变,教育绝不会例外,而且往往首当其冲。在正处于“技术—社会”转型过渡期的当下,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才足以应对新变局。未来的世界会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急剧变化等特点,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们需要思考,在数智时代,人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如何通过教育重寻和增强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工具共处、协作?就大学通识教育而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人工智能”之“人”,与通识教育的“”之“人”有何异同?数智时代,什么才是“真”的通识教育?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能够为通识教育的授受者(即师生)赋以何“能”?

  今天,回归唤醒、塑造博雅、整全之人的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技术与社会已发生剧变,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贻害他们的明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都需要与社会和技术同步迭代,甚至应该走在前面,要为技术高速迭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未雨绸缪,先行铺路。

  “格物”是《礼记·大学》中“三纲八目”之一,《大学》云“致知在格物”,“格物”是研求各个领域枝节性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而人工智能恰恰就是利用统计学和大数据对人类的各种枝节性智能的模拟。在一枝一节的能力上类似于人甚至超越于人,而并非真正整全之“人”。在数智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应该是竞争,而是像以往的技术史中呈现的那样,人类应该与工具协作,使其成为增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手段,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可以将“人工智能”之“人”视为一种新的“硅基文明”,一切诉诸数据、算力、算法,以计算的方法将人类的各种能力和事务程式化,从而模拟和超越人类现阶段主要从事的各项事务的部分智能,是人类智慧中工具理性部分的高度集中展现,即一种“格物之术”。与“人工智能”之“人”相对应的,通识教育要唤醒、成就和塑造的“人”,就是要回归到人的本真性、整全性,更加追求价值理性和人类独特意义的“碳基文明”之“人”。是能够生生不已,能体用“天地之心”的健全、完整的博雅之人。

  “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人”有三重含义。一是直立的人,也就是与横生的、爬行的动物相区别的直立行走之人,《说文解字》释“人”:“象臂胫之形。”段玉裁注云:“人以纵生,贵于横生,故象其上臂下胫。”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区别于其他生物物种,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二是揖让的人,以其教养礼节而与野蛮的、愚昧的人相区别,荀子有云:“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也,以其有辨也。”此“辨”即是人伦之辨、礼义之辨。在这一层面,“人”乃代表着一种更为系统的人类文明的建立、发展与传播。在此两层含义之上,中国文化对于“人”有更高的规定和期许,即代表“天地之心”的“人”。《易》以“乾”为首,“乾”以“人”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对“人”的注解是“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三才之心,不仅是对“人”的定位,更是“人”的使命。在数智时代,通识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本真的人,塑造博雅的人,回归“天地之心”的人,以应对在数智时代专业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扼杀了学生能力的通用性和可迁移性,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所谓的“热门专业”转眼不热,各领三五年,学生和教师都常常无所适从。截至2023年,《中国本科专业目录》共有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专业细分程度可谓是精益求精,日甚一日。除了历史悠久、根基性的基础学科,《专业目录》的许多专业都是为了适应社会某一时期的需求而设置的。但社会的需求是在快速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技术和社会形态快速迭代的时代。当社会需求量较大时,一些专业就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供需关系等外在条件发生较大变动时,许多专业却又转眼成为所谓的“天坑专业”,学生们进入社会后不知所措,教师也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我们当下过于注重专业化的教育扼杀了学生能力的通用性和可迁移性,学生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无法习得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可快速迁移的思维和能力。而随着时代需求灵活迁移的通用能力,正是数智时代最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素养。

  其次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是教育的主要追求之一,但创造力和灵活性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多元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套认识世界的视角、改变世界的方式,学习一个学科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一个学科底层的、不变的思维、视角和方法。真实世界,无论是人文的、自然的还是商业的,都是多向度、立体、复杂、多变的,从来不会划分学科领域。因此,只有在我们掌握了多元的视角的情况下,才能看清真实世界完整的本质。以目前面对的数智时代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为例,这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领域,需要多元的思维和工具去揭示问题、解决问题。任何单一学科都不足以产生数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因为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够在复杂情境下灵活切换或融合不同的思维和能力,去揭示本质、解决问题,而这首先就要求人具备跨领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钉子。当我们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非常单一时,我们就难以拥有在复杂情境下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反观我们目前行之数十年的过度专业化教育,固化同质的知识体系、狭窄陈旧的专业设置、僵硬迂滞的教育理念,限制了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已经不适应今天快速变化、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了。

  再次是背离了真知的本质,成为探索真理、推动学术创新的阻碍。《庄子·天下》云:“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大学过度专业化教育的现状与《庄子·天下》中所慨叹的“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情状可谓如出一辙,学科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自成一体,教师和学生都谨守藩篱、画地为牢,在狭窄的天地中“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自然是与学术求真之旨南辕北辙,“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学科的细分研究,本是为了更有利于推进真理的发现,最终的目的仍是促进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目前长期的学科细分,已经让学术割裂得支离破碎,“百家往而不返”,造成的结果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论文等学术成果的生产一派繁荣,但真正可圈可点的重大创新却寥若晨星。

  在人类文明史上,一切颠覆性的学术和实践的创新和突破,即托马斯·库恩在《科学的结构》中所谓的“范式”,都有赖于跨学科、超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例如生物学上的一次范式——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得益于他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假设人口指数型增长的思维用于解释生物进化的现象。20世纪经济学领域最大的范式之一——行为经济学的创立,也得益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经济学成果与视角的有机结合。任何领域的突破式的创新,都有赖于拓展思维和知识的范围,并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连接,从而产生看世界的新视角,改变世界的新方法。但目前学科过于细分、过度专业化的大学教育,实际上阻断了各学科间连接的建立,“东向而望,不见西墙”,这种教学和科研现状是与真知的本质相背离的,不利于学术进步的。

  以上三者,是当前过度专业化教育弊端的一个概貌。在变化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呈指数趋势上升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真正的通识教育去唤醒、培育和发展“人”的不可替代的素养和能力,举其要者言之略为:批判性思维、灵活性、合作能力(包括人机协同)、学习力、创造力、行动力、想象力、审美力和领导力。从而重返博雅、整全之“人”,发掘和增强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更全面、更接近本质地探索学术的本质。

  数智时代的通识教育需要以“人”为第一关键词,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最初起点和最终目标。通识教育应以“通”而非“识”为核心,即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在人思维、见识、能力、价值观的增长与完善。这样就需要我们重回价值理性,重返“人”健全的智能、德性和素养,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武汉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文化,即“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才,四通六识”,其核心理念和关键词就是“人”。2015 年,武汉大学在本科教育大讨论中明确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拥有健全的灵魂,灵活应对未来的通用素养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公民精神,是未来社会需要之“人”,是数智时代不可替代之“人”,也是发展真正通识教育的方向和意义。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不短的历史,全国众多高校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成绩显著,并为通识教育在数智时代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以武汉大学为例,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武汉大学就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和课程选修制。1992年,武汉大学就开始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尝试。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班、人文科学理论人才培养实验班、数理经济实验班等以跨学科打通为培养原则,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重组学科和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5 年11 月,“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成立。2016年6月,我校与浙江大学、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六所高校正式加。


yh86银河国际

电话:023-65023287,023-65023226,023-65022031   E-Mail:cqustxkb@163.com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厚德楼H111   邮编:401331  

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中国)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版权所有